我對電子音樂和噪音的追尋--黃大旺

更新日期:2022/12/04・撰文 李慈湄

image Photo : Courtesy of C-LAB by Etang Chen

就算是使用軟體,也還是用多軌錄音機的邏輯在創作表演

雖然現在用電腦,可以錄音、可以編曲、也可以表演。可是我比較是那種,你給我那些軟體,我操作的思考還是偏向將錄音軟體當作多軌錄音機。

最初當我搞到第一台四軌錄音機,我都用立體聲宅錄,以非常低限(Minimal)的方法。

無意間聽到的電子音樂創作,啟發了我更多創作想法

直到我有一次在電台上聽到電子音樂,我得到了一些啟蒙,這是德國作曲多史多克豪森(Stockhausen),於1952年在西德廣播公司科隆電台(Westdeutscher Rundfunk )電子音樂實驗室(WDR - Studio for Electronic Music)播放。他的聲音用了很多那種modulation,把這些器材用一個震盪機去推另一個震盪機,把產生出來的聲音放在一起,再互相調整比例。用這種方式先完成一些,再加上實體樂器,就變成很複雜的電子音樂。

像第一首習作,先有一個波型(現場有人問是什麼波形),錄在盤帶上面用不一樣的速度去播放,原來聲音的訊號,可能有很多波形,把它重疊起來,或用一個波形去調變另一個波形,或是造成FM Modulation效果--用一個頻率去調變,這樣聲音聽起來就會有一個基底。

除了歐洲的電子音樂之外,我也吸收很多來自日本的養分

(因為現場開始聊起不同的modulation,大旺於是舉例)像NHK有一個節目叫咬屁股蟲,裡面歌聲的部分就是有經過Ring modulator。

下一首:把世界各地的國歌拼在一起,號稱完全無拼貼,都是按照樂譜演奏的。這個作品有很多版本:有四軌盤帶版,加合唱團版,加管弦樂團版。他花了很多時間收集各國錄音,盤帶都是固定的,都依照同一個時間軸疊在一起,以現場撥出的前提做出來。現在聽的是經過十幾年的唱片,再被轉錄下來的。

聲音上還受到哪些影響?

譬如說Youtube上有一個德國佬,他造訪荷蘭電子音樂工作室。 也會用聲音做side chain(大旺多嘴一下:這個其實「米菠蘿」(Mipro)就有了,當人要講話的時候,音樂就自動變小聲)。其他還有Arp2500,史蒂芬史匹柏電影中的就有使用這台經典合成器Arp2500;保加利雅裔的拉札洛夫(Simo Lazarov)使用的EMS Synthi 100。軟體的話最近使用Ivcs3 Aum。

大旺現場演出的邏輯

這些都給我相當大的啟發,後來有一些技術出來,當我把它摸熟,我大部分時候都維持那個樣子,如果有出新的軟體,除非是很直覺化的操作,我依然都維持同樣的操作思維在使用這些器材,不管是類比數位硬體軟體,我都是這樣子用。 我的方法可能會有盲點,但至少我已經習慣這樣的用法。

大旺現場示範,把一個多軌演出,再分類成3-4群(group track),只需要給出3-4組output。每一群大概都分別處理2-3個訊號,並且先各自設好內部的音量平衡,演出的時候就只需要控制這3-4組output的平衡。這樣演出時不會亂掉。

「所以這樣子我的一個噪音set大概實際會用到4 group * 2-3 tracks = 12個左右的聲音。」

譬如這次計畫的音樂節演出,現場器材上我會用平板與聲音介面(結果大旺最後帶了一大台合成器還有一小台的錄音帶取樣粒子合成器)。若聲音介面使用上出問題,以前會直接從ipad耳機孔出聲音,現在會再準備一個混音器。如果沒有D.I的話,混音器的訊號我會過樂器的音箱,最後再進pa。

有時候我會再多給一個訊號過Bass音箱,可以確保聲音有一個厚度。這是九年前我看一場噪音現場演出學到的。當是他們過了marshell的貝斯和吉他音箱。

我也會去搜集現場錄音,可能是我自己錄音的街景或活動展覽。另外一種是再youtube上取樣,找比較沒有著作權爭議,或者讓聽者比較有進入點的聲音素材。可是取樣在我這邊我比較常用的是粒子合成(Granular Synthesis),把聲音縮小縮小成為小元素在組一個把它拉長縮短調變,成為另外一種聲音或循環播放,聽起來有點像舞曲,也是一種做法。